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网购平台购买各种日常用品,甚至包括烟酒等特殊商品。然而,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烟酒的网上售卖需严格把关,未成年人更是被明确禁止购买。然而,一些网购平台却通过“咬文嚼字”和技术手段,巧妙地规避了监管,实现了烟酒产品的在线销售。本文将深度解析这些平台如何通过技术和文字游戏打破监管屏障,继续在线销售烟酒产品。
文字游戏:隐晦描述规避明文禁令
在对涉及烟酒销售的平台进行调查时发现,一些平台利用文字游戏,将烟酒产品以其他名称或描述进行模糊处理。例如,将香烟戏称为“香叶卷”或“无火烟”,而将白酒直接标识为“保健水”或“原酒”,从而使其不易被检测系统识别为违禁商品。这种隐晦的描述使消费者在知道内情后,仍能轻松识别和找到相关产品。
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从这样隐晦的商品描述中一眼看穿真正的产品信息。平台通常依靠其网络社区或口碑营销向特定的目标消费者传递这些“晦涩”的用词。社交媒体、好友分享和社区论坛成为了这些产品信息的主要传递平台,进一步降低了被监管部门察觉的风险。
算法推荐:利用技术手段精准投放

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这些平台还充分发挥智能算法的优势,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和精准推荐将这些烟酒产品推送给潜在消费者。这种推送往往只会在消费者有购买意图的情况下出现,例如,用户在一段时间内频繁搜索与烟酒有关的关键词,就有可能在登陆网站或应用时看到与之相关的推荐商品。
这种技术手段实际上掩盖在正常的客户分析背后,看似是正常的用户体验改进,但却暗藏玄机。通过这种方式,平台几乎可以规避所有的明面上的监管渠道,因为无论是产品的呈现还是广告的推送都是基于“用户兴趣”,而非平台的主动展示。
平台规则:统一策略逃避责任
在有关部门加强网络销售监管的背景下,很多网购平台都声称对平台内商家销售行为进行严格管理。然而调查显示,一些平台推出了所谓“自查机制”,以应对外部监管检查,在表面上做出合规的姿态。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却对于自查机制流于形式,甚至在检查过后迅速恢复原始销售策略。

这些平台通常通过一套固定的规则和运营“预案”来确保其平台不被长期关闭。每当遇到监管部门的集中检查,平台会临时下架所有相关商品,并在检查结束后立即恢复。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在给监管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助长了不法商家的侥幸心理。
支付手段:不透明交易增加识别难度
除了产品描述和推荐策略,支付手段的不透明性也为平台的烟酒销售提供了庇护。在一些情况下,非法商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或间接转账方式,进一步模糊了交易的具体内容,令监管难以追溯。某些平台甚至会在结算过程中故意模糊账单信息,避免出现如“香烟”或“白酒”等敏感字眼。
通过多层次的资金流动和较隐蔽的支付方式,这些网购平台规避了直接的资金监管,大大增加了有关部门在追踪和惩治违法行为时的难度。
行业影响:合规商家面临不公平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合规经营的商家显得格外被动。合规商家遵循所有法律法规,严格把控售卖对象和商品信息,但因为无法像这些钻空子的商家那样降低销售门槛或执行隐蔽销售策略,他们在价格、货源以及用户获取渠道上自然落于下风。长期以往,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环境将导致合规商家的经营日益困难,甚至可能面临亏损和退出市场的风险。
通过深入调查,我们揭示了这些网购平台是如何通过“咬文嚼字”的策略来规避监管并实现烟酒销售的。面对这种挑战,相关职能部门需加大技术和法律方面的创新力度,开发更为精准的检测手段,以及展开更加广泛的教育和公众宣传,以减少这种不正当销售行为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在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确保不为法律所禁止的商品提供滋生土壤。





